芳草茵茵,树绿花艳,宽敞的广场和公园,造型别致的房舍通过回廊相连,一派古朴唯美的自然风光,这就是泗门镇小路下村的文化礼堂。近日,记者走进这里,欣赏这个农村群众文化的集聚点,领略农村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成果。 小路下村是全国文明村、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也是远近闻名的工业强村,全村有各类企业120多家,村民人均年收入达3.28万元。近年来,该村党委按照“物质精神两手抓,口袋脑袋一起富”的思路,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同时,着力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吹响了“文明与美丽同行”的嘹亮号角,先后兴建了新村公园、南门公园、文化公园等三座绿色公园,为3400多名村民和4000名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场所。去年,该村按照市里的要求,对文化公园进行了整修,在原来“成长记忆馆”旧址上,投资40多万元扩建重修集家园馆、欢乐大舞台、道德讲堂、礼堂、道德长廊等于一体的文化礼堂。 在村党委书记沈福灿的陪同下,记者穿过道德长廊,进入家园馆,里面是一百多块图文并茂的展板,分为“记忆篇”、“发展篇”、“崇德篇”、“愿景篇”四个篇章,形象地讲述了小路下村这个昔日破旧落后的移民村,是如何成为富裕幸福的小康村,又是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尊老爱亲、帮困扶贫、邻里互助等孝道义举,实现精神富有的。一块块形象生动的展板,演绎着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彰显了小路下人崇德向善、好学奋进的风采。 走出家园馆,紧挨着的是春泥计划教室、道德讲堂、道德评议室、农家书屋,沈福灿不无自豪地说:“我们的道德讲堂经常有活动,主讲者大多是村里人,他们说敬老故事,讲养生知识,虽然是草根老师,但村民们听得有滋有味。”文化礼堂的西北侧,是一个绿意盎然的公园,有几个村民正坐在亭子里看书聊天,一名中年妇女说:“我是来村里打工的,这里环境很好,空闲时来走走坐坐,感觉比城里还好!”村民冯才良正好走来,他对记者说:“阿拉村的文化礼堂交关好,日里可观景休闲,夜里可跳舞打球,每日晚上总有四五百人,连附近村的人也跑过来了!”由广场改造升级的欢乐大舞台,坐落于文化礼堂的西南侧,每到演出时,这里就会成为全村人的娱乐胜地。沈福灿说,文化礼堂建起来后,每个月都要搞一次大型活动,上个月搞了一次“五水共治”环境整治活动,端午节又搞了一次包粽子活动,包好的粽子送给村里13位90岁以上的老人。“这些活动不仅活跃了村民的业余生活,还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不少村民踊跃参加村里的志愿者队伍,为公益事业奉献爱心。凡是村里组织的慈善捐赠活动,村民都积极参加。最近,我们正在组织开展新‘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将村民的好人好事展示出来,弘扬开去,成为争创全国文明村‘四连冠’的有力抓手。”文化礼堂,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小路下人的精神面貌,成为该村农民奔向全面小康的精神支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