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先进人物 >> 正文 | |||||
“把一件件小事做好,最后就做成了大事”——上虞市祝温村党支部书记杭兰英28年为民服务记(上) | |||||
发布日期:2014/9/17 15:45:02
|
|||||
新华网浙江频道8月23日电(记者裘立华)平凡的人做成伟大的事,往往拥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现年65岁的浙江省上虞区崧厦镇祝温村党总支书记杭兰英,28年,从一件件小事做起,最终把祝温村建设成浙江最整洁、最文明、最和谐的农村之一。 一户户上门,脚步踏出的是真实的民情 掩映在田园风光里的祝温村,黑色的柏油村道上看不见垃圾,贯穿村庄的河道清澈干净,房屋上一幅幅巨大的彩绘让整个村庄充满文化意味,文化长廊、绿色园林、幼儿园……进入村庄,宛如进入一处人间桃源。 祝温村位于上虞区崧厦镇,由原祝马、温泾、后桑三个村合并而成,全村1.7平方公里,有农户650户、1825人,是一个以种粮为主的农业村。 1986年的祝马村,还是个村级经济薄弱、班子软弱涣散、村庄管理无序的落后村。那时,村民们都盼望有一个领头人,带领他们走出困境、脱贫致富,大家都把目光落到了村里的“赤脚医生”、村妇女主任杭兰英身上。 “赤脚医生”是当时农村最受尊敬的人。出生于1949年的杭兰英,曾就读过绍兴卫校,丈夫是一所完中的副校长,弟弟是一家建筑公司的老总,她的生活过得安逸富足……为了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为了不辜负组织的重托和党员群众的信任,她站了出来,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在农村,当干部是一种荣誉,上去了,干不好,难为情的!”自一开始当上村支书,杭兰英一直带着这种沉甸甸的荣誉感做好每件事情。 当年的“赤脚医生”,就是用脚板为老百姓服务,十年的赤脚医生生涯,在杭兰英骨子里刻下了这种传统。 “祝马村困难户状况:祝尧根,男,48岁,2003年3月7日病逝,留下妻,女儿22岁,儿子18岁。”——在杭兰英办公室的抽屉里,放得最多的是记录村民困难情况的“民情记事本”。 在杭兰英看来,联系服务群众是村干部的首要职责,而要联系服务群众,首先必须掌握民情、熟悉民情。28年来,她对村里每家每户的家长里短,村民的婚丧嫁娶、就医上学等,都详加记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即使以后干不动了,接着干的人也好有个数。” “杭书记真是一心扑在工作上,她每天上午7点前就来村里,晚上6点多才回家,是村里上班来得最早、下班走得最晚的人。除了开会、外出公差,她几乎每天都在村里,研究如何改变村里的面貌,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村委会主任王茂桃说。 在祝温村村委会办公楼,里面没有空调。王茂桃说,这是杭书记坚持不让装的,她说,村干部是不能坐在办公室的,装空调是浪费。 一次次解困,真情换回的是群众的信任 通民情是为了解民忧。当村民遇到急事难事,无论是风雨交加,还是深更半夜,杭兰英一定赶到现场排忧解难。 村民祝海江一辈子都忘不了。1990年盛夏的傍晚,突然雷雨交加,正在海涂劳动母亲被一个巨大响雷击中身亡。噩耗传来时,他父亲正在外地打工,家里只有他和两个姐姐,三个小孩惊惶失措、哭成一团。这时,杭兰英带领村班子成员,冒着滂沱大雨赶到他家,她一面调来机船组织人员去海涂运回遇难者,一面抱住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安慰他们……一连几天忙碌,杭兰英眼睛充血、十分憔悴,但她一直硬撑着,直至祝母的后事办妥为止。 多年来,杭兰英给自己定下了一些必须去做的、不能打折的“硬标准”,其中第一条就是村民碰到困难自己必须到场。村计生服务员朱彩娣回忆起2000年除夕杭兰英帮助处理一家父子突然去世一事,至今历历在目。 “那天,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忽听村民来报,沈明仙的丈夫、儿子因肺炎、肝病突然去世。”朱彩娣说,当时正在家吃团圆饭的杭兰英闻讯后,赶紧放下手中的饭碗,准备跑去帮忙。 大年夜去帮人办后事,在浙江农村很忌讳。当时有家人劝她,晚上别去了,等明天再去不迟。杭兰英说:“一个家里两个顶梁柱没了,怎么能不去?良心过不去的。”说罢,她直奔沈明仙家而去。直到大年初四张罗好丧事后,她又带头捐款3000元,在她感召下,许多村民纷纷加入捐款行列,上到80多岁的高龄老人,下到7岁的幼儿,仅两天时间,就捐了近2万元。 捐款不仅帮助沈明仙一家摆脱了困境,也让村民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和温暖,还让一些邻里关系紧张的村民深受教育。杭兰英觉得这种向善、向上、向美的行动难能可贵,应积极引导,在她提议下,村里成立了“关爱基金”,目前本金已达46万元。 杭兰英不仅记挂村民的疾苦,对外来人员也关怀备至。黄春芬是外地人,8岁时父母离异,她随父亲来到上虞打工。几年前,她父亲到祝温村修路,杭兰英偶尔得知父女俩相依为命的寒酸境遇后,便笑着说:“我没有女儿,就让她当我女儿吧!”几天后,杭兰英就带着新衣服去看望他们,不仅与她结对,还给他们找来油漆工,掏钱1万多元为他们家进行简单装修。黄春芬回忆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杭兰英带给她很久都没有过的母亲般的温暖。其实,在祝温村,村里小孩都喜欢亲切地喊她“兰英妈妈”。 杭兰英心系村民冷暖、情牵村民安危的一举一动,深深影响了全村风气:祝海江如今办起家庭工厂,成了村里热衷公益事业的新生代;沈明仙一家在汶川大地震发生时,也积极捐款献爱心;黄春芬成了村办幼儿园教师,正为培育下一代村民辛勤耕耘……如今的祝温村,一家有难、百家相助,乐善好施、知恩图报的美德,已蔚然成风。 一件件实事,务实苦干换得的威信 祝温村到目前还只有20多万一年的收入,在浙江,还只是属于中等偏下的农村。但却是省级、市级的文明村,靠得就是杭兰英带头一次次实干换来的改变。 从1986年任职起,杭兰英就像一只衔泥垒窝的“春燕”,一口口衔泥,一点点积累,一天天努力,积小成为大成,积小胜为大胜,使祝温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万事开头难。村级经济一无所有,拿什么改变脏乱差?上任伊始,为改造村前那条“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道路,杭兰英自己带头捐款3万元,作为修路启动资金。 正当一些人为竞选村干部削尖脑袋“捞一把”时,杭兰英依然做的是“赔本”买卖。她从未向村里报销过一分钱,平时村里接待吃饭,她都自掏腰包,村办公室里用于招待的茶叶,也是她从家里拿来“充公”的;2005年,杭兰英把刚获得的崧厦镇“工作创新奖”的5000元奖金,用于祝马村河道砌石;当村办公室由石板屋改成平屋时,她竟把自家准备造楼房的一大车木头,“挪用”到村办公室建造中……有人作过统计,多年来杭兰英捐款达42万元,远远超过她28年任职所得的26.38万元工资收入。 在杭兰英带领下,村里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出钱出力,在沪经商、搞建筑的老乡,也为她的精神所感动,慷慨解囊,回报乡梓。建筑老板陈坤校的父亲更是看在眼里激动在心里,他致电儿子:“对这样做事的女书记,我们捐钱放心,你赶紧再给村里捐20万元!”目前,村民主动捐款18次,共550人次,捐款近400万元。 面对先天不足的村级经济和农业村的特点,杭兰英提出,先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入手,调整产业结构。她带领一班人积极向上级争取土地整理项目,推进标准农田建设,先后投入500余万元,对全村1300亩农田进行标准化改造,建成了省级千亩高产粮食示范基地。 农田硬件上去了,杭兰英又提出改革土地经营模式,加快土地流转。她和班子成员一起,一户一户做工作,把各家“一亩三分地”集中起来,使1300亩标准农田全部实现了流转。 发展农业合作社,建立水稻良种基地、猕猴桃基地、花卉基地、生态养猪基地,依托崧厦镇“中国伞城”优势发展家庭加工业……28年来,杭兰英以承诺取信于民,以实干成就事业,凭着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精神,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推动新农村建设渐入佳境。 去年9月17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到祝温村调研,对该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发扬村民互助合作的精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认为其经验“可复制、可推广”。不到一个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也来到祝温村考察新农村建设情况,对祝温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来源:《新华网》浙江频道 |
|||||
本信息共浏览:1120 次 [ 打印文本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