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先进人物 >> 正文 | |||||
“她有一颗真诚为民服务的心” | |||||
发布日期:2015/5/3 17:07:44
|
|||||
“社区工作,说到底就是要做好服务工作,居民有需求,我们要力所能及地给予服务,提高居民的满意率和幸福指数。”这是郑丽娟常说的一句话。 2008年9月,四明社区成立不久,郑丽娟和社工在走访中发现,不少年轻夫妇家庭存在孩子放学之后无人接管照看的现实困难。为此,她与街道和学校商量后,在兰江小学创办了“阳光少年成长乐园”,由学校安排教室,街道与社区出资购置课桌椅、电视机、图书以及其他日常活动器具,并配置了两名专职的管护老师和一名志愿者,为居民提供“零利润”未成年人教育管理服务。该乐园除为孩子们安排学业辅导外,还开展传统游戏、手工制作、棋类游戏、革命传统教育与文化礼仪教育。此举不仅解决了部分家长的后顾之忧,也成为学校、家庭与社区三方共同为未成年人的安全与健康成长服务的有效载体。 社区工作无小事,居民冷暖放心中。在她的精心策划下,四明社区依靠在职党员和志愿者的力量,不断拓展社区服务能力,围绕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三大主题,先后成立了夕阳陪聊队、兰馨帮教队、礼仪宣讲队、春泥护苗队、家园共护队等8支志愿者服务队,推出教育岗、医务岗、陪聊岗、扶贫帮困岗、政策顾问岗等近20个服务项目,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在此基础上,社区还在名仕花园前设立“学雷锋广场”,结合群众需求,每月定期开展志愿者服务日活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新风气。去年1月起,该社区还组织在职党员开展了“我为大家值一夜,大家为我守一年”的小区安全巡逻活动,维护小区治安,取得了良好效果。 “她有一颗真诚为民服务的心”,在街道干部眼里,郑丽娟就是这样一个人,她一心扑在工作上,从不曾叫苦叫累。2013年“菲特”台风引发的水灾重创四明社区,造成4000余户居民受灾,近万人被围困,作为社区“当家人”,郑丽娟始终冲在最前面,一次又一次蹚大水给老、弱居民送食品。社区工作人员怕她吃不消,劝她不要爬高层,她说住在高层孤寡老人的情况只有自己看过才放心。因过度疲劳,有一次,她腿一软整个身子倒在了大水中,还笑着说“家里断水没水洗澡,借用大水洗个免费澡”,爬起来继续前行。 连续6天5夜的高强度工作,她终于累倒了,嗓子发不出声,后被同事拉进社区卫生院里打点滴,但她还是没闲着,仍通过电话安排社区的灾后恢复清理、消毒工作。其间,她与社区工作人员连续十来天夜间押送垃圾清运车到开丰路上的临时垃圾场。街道环卫人员忍不住抱怨她:“都晚上9点多了,你还不让阿拉下班?” 郑丽娟从事基层社区工作20余年,听到骂声不少,但她从不计较,反而把群众的呼声当成解决问题、提高服务水平的第一信号,积极迎难而上,主动配合有关部门,试吃了不少社区管理创新的“螃蟹”。 2012年2月28日,郑丽娟主持召开四明社区商圈商会第一次会员大会。这是我市成立的第一个商圈商会,对四明社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联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2014年9月,伊顿国际小区首届共建理事会成立,经全体居民推选,共产生了53名共建理事会理事。这标志着我市以小区物业管理为关键点的小区党组织、小区共建理事会、业委会“三位一体”的小区自治模式正式启动。不仅如此,她还充分利用自己作为市人大代表的身份,通过各种途径,向上级部门反映社区治理上的问题,促成了政府部门对新丰河的河道治理,推进了安置小区物业资金补助等工作,使许多工作达到了上为政府解忧、下为百姓解难的效果。“好多事情都是上级领导牵头协调解决的,更是社区全体居民大力支持、参与以及社区工作人员共同付出的结果,我只是尽了本职工作而已。”在赞声和好评面前,郑丽娟总是这样说。 |
|||||
本信息共浏览:1037 次 [ 打印文本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