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党建新闻   党建动态 |   宣统在线    理论学苑    宣传动态    文章发表  交流发言    各类总结   企业党校    | 颐和公益  
  齐奋科技    党建   活动   会议  | 企业权益保护 | 安全生产    安全信息    |图片新闻    |企业文化    | 先进人物   |家协党建   |综合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头条 >> 正文  
奏响新时代奋进的最强音 ——近五年我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
发布日期:2024/3/26 15:35:33
      守正创新,气象万千。回首过去五年,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担当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昂扬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大力唱响奋进新征程的主旋律。

高举思想旗帜 以党的创新理论培根铸魂

旗帜引领方向,思想凝聚力量。五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作为思想理论建设的重中之重,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以理论大学习、思想大武装推进事业大发展。五年来,累计开展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活动171场次,基层党(工)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学习活动7900余场次。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五年来,我市统筹实施理论铸魂、溯源、走心三大工程,高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主题宣传教育等活动,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横坎头村入选首批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调研基地。

理论宣传是深化理论学习的重要保障。五年来,我市成功打造“舜江快播”“舜江青语”等一批接地气、聚民心的基层理论宣讲品牌,培养出一批精通政策、扎根基层、联系群众的理论传播人才,2人获评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1人获评浙江省基层理论宣讲成绩突出个人。开设线上线下、多元互动的宣讲渠道,“舜江快播”推出主题宣讲短视频400余个,点击量超500万次。组建成立“舜江青语”理论宣讲联盟,组织宣讲“六进”活动500余场次,受众超80万人次,通过“点单式”宣讲、“矩阵式”传播、“互动式”教学,在全市上下形成学理论、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浓厚氛围。“舜江快播”入选中央文明办《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方法100例》。“舜江快播”宣讲工作室入选首批浙江省宣讲名师工作室。

富有特色的理论学习、追根溯源的理论研究、生动鲜活的理论宣传……一系列举措,让党的创新理论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思想上的定盘星、行动上的指南针。

服务发展大局 强声场凝聚奋进力量

2月28日上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浙江总站共同富裕示范区观察点在梁弄镇横坎头村正式揭牌。主流媒体以富有温度、深度和高度的镜头笔触捕捉共同富裕伟大实践的奋进足音,讲好共同富裕的浙江故事,传播好共同富裕的中国声音,助力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

紧扣时代脉搏,五年来,我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共同富裕、疫情防控、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重点工作,强化与中央、省级主流媒体和全国性重点媒体的协同合作,共计在上级媒体刊稿2万余篇次,以一系列浓墨重彩、亮点频现的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描绘出全市经济行稳致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画卷,切实建设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主流舆论,激发全市人民团结奋进、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

答好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答卷,推动市融媒体中心从“物理相加”实现“化学相融”,构建协同高效的融媒体格局。按照“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社区信息枢纽”建设目标,重塑新闻策、采、编、播(发)、评新闻生产流程,《余姚日报》启动新一轮改版,“姚界”客户端实现改版升级,立体式打造以余姚发布、“姚界”客户端为龙头的正能量传播矩阵,重塑形成“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全媒传播”格局,抓牢主题报道、民生新闻、媒体监督、外宣新闻等各个发声渠道,全力讲好余姚故事。
弘扬正能量、振奋精气神,需要筑牢网上网下“同心圆”。以深化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为牵引,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守望好互联网“田间地头”,全市网信工作的新举措、新成效、新作为不断涌现。持续开展“清朗”“净网”系列专项行动,向社会传递治理网络生态始终保持“在线”状态的强烈信号。积极探索构建“政企校”县域网络安全“三融”模式,以制度融合、资源融通、人才融汇为着力点,推动县域网络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建立市网络文化活动中心,打造网络文化、网络安全、网络文明、互联网企业党建四位一体网信宣传综合基地,“红芯植物工厂”数字赋能共富案例在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作成果展示。创新活动载体,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连续举办十五届网络文化嘉年华,打造短视频、漫画、H5 等网络精品出圈破群。深入机关、学校、村社区持续开展网民看看看和“网罗万象 文明畅享”网络文明“五进”系列活动,覆盖网民 500 万余人次,进一步提升全民网络文明素养。
确立“阳明故里 智汇余姚”地域品牌和标识,完善城市视觉符号体系,承办了“滨海宁波、扬帆世界”大型融媒新闻行动等活动,建立了由108家企业组成的余姚市企业出海联盟,培育省级国际人文交流基地2家,海外传播官2名,14次上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获评首届“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市(区)”,“最名邑”城市形象新闻宣传与国际传播达到新高度。

厚植精神沃土 推动文明引领成风化人

五年来,我市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力、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贯穿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全过程,使其浸润城市肌脉纹理,让社会更文明。

我市大力实施文明崇德理念传播、风尚培育、典型弘扬、精神践行等四大行动,倡导“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取向,增强道德典型荣誉感,体现道德典型认同度,“身边好人”大量涌现。目前,我市有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人、浙江省道德模范1人、浙江省道德建设突出个人1人、宁波市道德模范14人;黄宝康获评“最美诚信浙江人”,姚力军荣获“最美浙江人·浙江骄傲”,房敏杰荣获“最美浙江人·浙江骄傲”提名,另有中国好人14人、浙江好人37人、宁波好人141人(例)。

“道德银行”是我市公民道德建设领域的一张“金名片”,五年来,在弘扬好人好报价值取向、提升乡风文明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已累计49508户获得道德信贷178.16亿元,颁发“道德绿卡”2811张,推出315个社会礼遇项目,先后获评省宣传文化领域共同富裕最佳案例、省信用数字化改革应用场景十大示范案例,有力营造“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浓厚氛围。

常态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立足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建立健全“条抓块统”“三级联创”“四位一体”督导等常态长效工作机制,打造市民巡察团、“城市啄木鸟”等一批全民参与载体,推出“数智文明创建”场景应用,用看不见的手段,让市民养成看得见的自觉,用看不见的常态管理,形成看得见的文明风尚。大力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系列文明创建活动,累计创成2个全国文明镇、5个全国文明村、3家全国文明单位。

扎实推进浙江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深化“浙江有礼·‘余’你同行”系列活动,创新推出文明实践集市、文明与光明同行等文明实践项目,因地制宜打造礼裕凤山、美in泗门、“临”里文明等一批地域特色品牌,“德者有得”“横坎头村”分别入选浙江省有礼实践和红色有礼地标。

在余姚,厚植精神沃土,涵养文明底蕴,汇聚起向上向善的精神动力,让榜样引领,让文明从身边做起,全体市民争当文明共建共享的参与者、践行者、传播者。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成立市志愿服务促进中心和志愿者学院,近五年累计开展志愿服务4.6万余场次,服务时长超500万小时,文明之花竞相绽放。

赓续历史文脉 唱响文化自信的最强音

余姚素有“东南最名邑”“文献名邦”之美誉,又有全国文化先进县、浙江省首批戏曲之乡等荣誉,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涌现出不少思想大家、文化名师。

五年来,我市赓续历史文脉,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标准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深层次推动文化基因解码,持续打响以四先贤为代表的姚江文化、以河姆渡遗址为代表的史前文化、以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三大文化IP。阳明文化系列活动自2022年起升格为阳明文化季,作为阳明文化季的重磅活动之一,“吾心自有光明月”中秋诗会成为浙江具有独特标识的中秋品牌活动。高规格举办世界阳明学大会、阳明文化季、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暨学术研讨会、黄宗羲学术思想的当代价值研讨会等活动;河姆渡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井头山遗址施岙遗址入选入围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2021年,河姆渡遗址列入国家十四五大遗址保护规划,2023年6月,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启动区工程设计方案通过国家文物局批复。7月,完成河姆渡文化大遗址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工作,提交国家文物局备选。推动建立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传播的跨地域联合协作机制,形成了《梨洲先生行迹》等一批研究成果,“阳明文化”等3个项目列入浙江省文化基因解码“优秀解码项目名单”。统筹推进阳明古镇(二期)、姚江书院、梨洲文献馆、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升级等重大文化项目,有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工作”,阳明文化、河姆渡文化入选省文化标识建设创新项目,王阳明、黄宗羲入选全省首批优秀乡贤乡土教材,余姚文化不断“出圈”。

文化惠民温润姚江两岸。五年来,市公共文化中心建成投运,建成129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依托各类“小而美”公共文化空间创新打造356个“12空间仓”,打造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文化渗透体系。精准把握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优化完善公益“文化物流”模式,创立“公共文化日”“阳光文化”“书香余姚”等文化品牌,连续十年举办“百姓文化节”,有效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开展“周末课堂”“周末戏院”等“周末文化”品牌系列活动2000余场,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5000场,四明山电影节——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项目被评为宁波市示范项文艺是时代的号角。五年来,我市深入实施新时代文艺精品创优工程,优化完善文艺创作奖扶机制,文艺精品创作百花齐放。姚剧《童小姐的战场》、歌曲《又见梁弄红》、姚剧《乡村心事》、纪录片《王阳明》4部作品获得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歌曲《我心光明》、广播剧《嘱托》等8部作品获得宁波市“五个一工程”奖。《童小姐的战场》《乡村心事》在国家大剧院上演。

五年来,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蹄疾步稳。编制实施《余姚市文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持续修改完善余姚市文化产业政策,加大对文化企业、文化园区、文化项目、数字产业的扶持力度,创新成立文化赋能产业研究会,创建阳明188创意园、文山创意广场、多元文化创意园三个宁波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形成了“一核引领、三带齐驱”的文化产业布局态势。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国标文化企业4929家,比五年前数量翻倍,增加值达51.7亿元,占全市GDP比重逐年提升,增加值增速位居宁波各县(市、区)前列。

五年来,全市旅游业发展成效显著,编制实施《余姚市文化旅游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持续修改完善余姚市文旅体产业政策,深入推进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成功创建为浙江省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省4A景区城,阳明温泉景区、智能光电小镇、机器人智谷小镇、鹿亭中村景区、鹿亭“七彩白鹿”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浙江大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顺利入选首批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名单,省等级民宿新增4家、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1家。梁弄镇创成首批宁波市乡村旅游共同富裕示范区,梁弄镇、大岚镇、鹿亭乡入选宁波市乡村全域旅游示范区。

踏上新征程,担负新使命,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高度历史责任感扛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提升思想引领力、舆论影响力、文明塑造力、文化竞争力,为余姚建设现代化美好活力“最名邑”,争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引领的县域样板作出更大贡献。



本信息共浏览:12 次 [ 打印文本 ]
 相关评论 0
 请您评论
Copyright 2010-2012 qiguomin.com ?AllRights Reserved
电话:13858206598  传真:  QQ:385748968  电子邮箱:qiguomin1957@126.com
地址:浙江省余姚市城下路19-2号   网站备案号:浙55000987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