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曹婷婷
2004年5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上作出重大决策,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这个决定,顺势应时,影响深远。
自此,浙江拉开了全域部署“大平安”建设战略的序幕,余姚也在平安建设先行探索实践之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20年来,我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平安余姚”与社会经济发展同频共振,深深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社会总体稳定有序,社会治安明显向好,刑事发案、交通亡人事故、安全生产事故、火灾事故等关键指标持续下降,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满意度稳步提升。
20年来,余姚平安建设的每一步都承载着余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14次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21年荣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荣誉称号、实现省平安建设“十七连冠”……这一项项荣誉,不仅是平安余姚建设成效的有力佐证,也是全市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增强的生动诠释。
统筹谋划
绘就“平安余姚”新蓝图
20年来,我市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坚持平安建设“一把手抓、抓一把手”和“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矛盾风险”理念,不断健全平安建设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和工作制度,构建具有余姚特色的平安建设统筹体系。
市委、市政府把平安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统筹推进,“两张报表”一起抓,一任接着一任干,持之以恒推进平安余姚建设,走出了一条以平安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平安建设余姚道路,交出经济发展和平安建设高分报表。
全市各地各部门将平安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实施平安建设领导责任制,明确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平安建设主体责任,常态化运作市委平安领导小组。创新平安建设“月晾晒、季排名”制度,动态调整考核指标,全面完善督导考核体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智慧支撑的平安责任体系,确保平安建设的每一项工作任务有人管、有人抓,每一个突出问题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互融互促
夯实“法治余姚”新基石
平安工作是维护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20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把“大平安”理念贯彻平安建设全过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成果。
围绕护航高质量发展,全力防控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全市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公共安全等领域风险,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信访化解法治化,全市刑事发案等衡量平安建设的主要指标呈总体下降趋势。20年间,刑事案件同比降幅达37.17%;命案同比降幅达92%;两抢案件(抢夺、抢劫)同比降幅达99.64%,几乎绝迹。
在维护社会稳定上,我市依法施策、综合防控,毫不松懈抓好风险因素化解,切实做到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在护航经济发展上,全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获全国首批知识产权检察职能集中统一履行试点。
在构建社会和谐上,我市打造“阿拉一起来”基层治理品牌,实施“双下沉、大联动、一起来”,形成以基层治理四平台为主脉、双下沉大联动为驱动的治理新模式。
在促进文化繁荣上,我市积极探索文化与法治相结合的新模式,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文化繁荣,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增强文化软实力。
在创造生活和美上,我市努力解决关系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改造全市老旧小区消控设施,加强农民工工资清欠力度,20年间共追讨欠款6977起、2.3亿余元,建立见义勇为基金,共奖励101人、230余万元,517人获评市级以上身边好人、道德模范。
数字赋能
探索“智治余姚”新模式
20年来,我市积极运用数字化理念,破解基层基础建设难题,以数字化改革、智能化迭代,为平安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构建多方融合、上下贯通的城市大脑分平台,打造一屏统览、一键调度、一体联动、一网共治的县域社会治理新格局。
数字法治改革受到广泛好评,形成了一批具有全省乃至全国影响力的“余姚实践”,群众安全感满意率提升至95.9%。“雪亮工程”视频监控有效覆盖,智安小区、智安单位全面推广;创新“姚安宝”安全智慧监管系统,构建出租房、养老机构、沿街店铺、“厂中厂”等四大安全生产领域智管体系;开发应用“平安商贸”平台,通过精准赋分和智能研判,实现快速预警、流转、处置的闭环管理;研发“乡村检察官”云平台,构建贯穿县、乡、村三级线上履职模式,全面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检察院”;首创全国法院系统移动互联全业务生态平台——“余姚微法院”,实现移动在线庭审视频、移动支付诉讼执行费用,打造现代化“智慧法院”。
共建共享
构建“共治余姚”新局面
平安建设人人参与,平安成果人人共享。20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新型社区治理体系构建、“三治融合”村(社区)建设、社会治理“一张网”建设以及物业管理难题专项破解等一系列工作,广泛开展平安宣教、矛盾调解、隐患排查等平安志愿活动。市社会治理中心以扎实推进“141”体系迭代升级为主线,持续提升基层治理实战实效能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共同构筑起基层社会治理“铜墙铁壁”,群众满意度、获得感不断增强,成为全省首批“全国文明城市”。
发挥群团组织的桥梁作用,支持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创新社会治理,形成了“金秋助学”、青少年“三‘心’工程”、“平安家庭”等一批特色做法和品牌。
发挥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引导社会组织积极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充分发动各方力量,健全群众参与机制,动员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平安建设,余姚“公益场”吸纳 23家社会组织入驻。
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积极探索有效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的办法,涌现了“弄里说法”“民情诊所”“小板凳工作法”等一批好的经验做法,数万名志愿者活跃在一线,80%以上的矛盾纠纷在村级层面化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此外,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德者有得”工作模式,推动公民道德和信贷联姻、与礼遇挂钩,累计有1.99万人通过“德者有得”获得低息信用贷款26.09亿元,在全社会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20年平安余姚建设取得的成果,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把舵,在于“八八战略”科学指引,是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
平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坚持平安建设永无止境,守护平安不容有失,平安建设工作永远在路上。
站在平安余姚建设20年的新起点,我市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探路先行、实干争先,全面建设基础更牢、水平更高、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平安余姚,劈波斩棘、砥砺奋进,不断书写平安浙江建设“余姚之治”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