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其他图片 >> 正文 | |||||
"学雷锋.迎七一"文明交通规劝"活动侧记 | |||||
发布日期:2025/6/29 8:29:48
|
|||||
2025年6月26日至27日,在余姚市南雷路与世南西路交叉路口,“颐和公益”组织的志愿者们再次成为文明交通的守护者。13名身着红色公益背心、手持三角警示旗的党员志愿者和入党积极分子与交警协同行动,在早晚高峰时段开展以“学雷锋·迎七一”为主题的交通规劝活动。他们重点对非机动车逆行、行人闯红灯等行为进行柔性劝导,并配合交警部门设置的违法抓拍设备,形成“劝导+警示”的双重保障。 ![]() ![]() 此次活动不仅是该组织继2024年5月获评市政法委“最美公益社会组织”后的又一次品牌实践,更延续了余姚市自2023年起推行的“文明交通志愿同行”常态化项目特色——通过党员先锋引领、社会组织深度参与的协同治理模式,持续提升城市交通文明水准。值得一提的是,南雷路与世南西路交叉口作为全市智慧交通试点区域,此前已通过雷达感应设备和绿波带优化实现通行效率提升,此次志愿者人力补充与技术治理形成有效互补,展现出余姚“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新格局。 ![]() ![]() 余姚市颐和公益服务中心的13名党员志愿者和入党积极分子以特殊方式为党的生日献礼。这支队伍中既有党龄50年、年逾七旬的老党员,也有近60岁的“银龄先锋”女性优秀志愿者,他们顶着37℃高温驻守南雷路与世南西路交叉口,通过挥动警示旗、手势引导等方式守护斑马线安全,日均劝导非机动车逆行、行人闯红灯等行为80余次。 此次活动以“迎七一·学雷锋”为主题,创新采用“青老党员接力”模式:70岁以上的老党员与青年入党积极分子结对,现场传授红色教育与实践经验;数位“银发奶奶”志愿者更以柔性劝导赢得市民点赞,用“阿姐侬慢慢交”“头盔戴戴牢”等方言拉近沟通距离。这场高温下的坚守既是余姚市“文明交通志愿同行”常态化项目的生动实践,也彰显了党员队伍“传帮带”的独特价值——数据显示,在近三年文明交通劝导活动中,颐和公益60岁以上党员志愿者占比达37%,成为社会治理的“银色力量”。 ![]() ![]() 值得关注的是,该路口作为智慧交通试点区域,志愿者服务与绿波带优化、违法抓拍设备形成治理闭环。活动中老党员们还自发开展“移动党课”,在执勤间歇讲述四明山革命故事,将红色基因传承融入文明实践。正如市政法委负责人所言:“从暴雨中的坚守(2024年)到烈日下的护航,党员志愿者的‘先锋指数’正转化为城市文明的‘幸福指数’”。 ![]() ![]() 此次活动的核心组织者齐国民,以双重身份诠释了新时代党员的担当——作为拥有41年党龄的老党员和余姚市颐和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这位年近七旬的公益先锋始终冲锋在前。在2025年度“文明交通规劝”活动中,他延续了自2022年以来的工作风格:每天提前1小时到岗巡查路口设施情况,晚间汇总当日劝导数据后才最后撤离,日均工作时长达10小时。这种“领头雁”作风激发了团队凝聚力:自其通过第二届二次理事会部署任务后,不仅18名党员迅速响应,更有5名入党积极分子主动请缨,形成了“银发党员带新生力量”的特色队伍结构。 ![]() ![]() 值得关注的是,这支队伍中既有克服腰椎病坚持上岗的老党员林根权志愿者,也有放弃照顾患病家属的公益骨干范夏琴志愿者,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齐国民在“2025雷锋月”动员大会上提出的“公益即修行”理念。这种奉献精神在余姚并非孤例:2021年疫情防控期间,颐和公益团队就曾创造连续值守37天的纪录,而齐国民本人更因卓越的组织能力被百余家非公企业邀请讲授党建经验。正如他在第二届一次理事会上强调的:“志愿服务既是社会文明的温度计,更是党员初心的试金石”——这场交通规劝活动,正是对这句话最生动的注解。 ![]() ![]() 这场高温下的文明交通规劝行动,在余姚市民间激荡出阵阵文明涟漪。执勤交警望着志愿者们浸透汗水的红色背影,诚挚感叹:“这两日最高气温突破37℃,你们仍坚守岗位开展非机动车道秩序维护,这份执着让我们既敬佩又心疼。”往来市民的暖心互动更令人动容:一位外卖骑手特意摘下头盔致意:“‘颐和公益四明虹’阿姨们比导航更贴心,余姚交通有你们更温暖!这场“红绿灯旁的文明实践课”,不仅印证了“巾帼力量用行动诠释担当”,更生动演绎着城市治理新范式——当40℃的高温与100℃的志愿热情相遇,“颐和公益四明虹”已然成为丈量城市文明的最美标尺。正如市民王女士在朋友圈的感慨:“他们挥动的是警示旗,树起的却是文明新坐标。这样的余姚,处处可见爱的光芒。” 摄影:谢科达文字:林根权 编辑:毛凤君 审核:齐国民 |
|||||
本信息共浏览:14 次 [ 打印文本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