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余姚在全国创新推出“道德银行”,广获赞誉。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拓展“道德银行”建设,从农村扩展到城区,从1家银行拓展到9家银行,从“单一信贷”拓展到“多元礼遇”,同时推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道德绿卡”,凭卡享受300余种来自物质精神上的关爱礼遇,着力营造“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社会风尚。对此,浙江省委、宁波市委主要领导作出批示肯定,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
2、“阳明故里”和“阳明故居”商标获国家认可
余姚高度重视阳明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保护。2019年4月初,余姚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的“阳明故里”和“阳明故居”商标通过许可。这是余姚阳明文化传承工作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为阳明文化传承与弘扬工作增添了新的动力,再一次丰富了余姚的城市内涵。
3、余姚开展“温故知新、知行合一”学习实践活动
“温故知新、知行合一”学习实践活动动员部署会召开以来,余姚全体党员干部积极贯彻上级部署,努力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坚持温故知新,以更强自觉扛起肩头使命担当;坚持知行合一,以最大力度巩固向上向好态势;坚持实字为先,以务实态度推动活动见行见效,为推进“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4、姚剧《王阳明》进高校
2019年5月,由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创排的姚剧历史剧《王阳明》继晋京赴台演出后,登上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高校的舞台。精美大气的舞台艺术、淳朴优美的唱腔、浓郁的地方特色,让几千名师生接受了一次印象深刻的传统文化教育,也进一步扩大了阳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5、“零垃圾”引领社会新风尚
2019年9月19日晚,近万名群众在市全民健身中心参加“祖国颂”余姚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主题歌会。活动结束后,在场群众纷纷自带垃圾离场,现场整洁干净。与此同时,在各地各部门组织的其他国庆活动中,都做到了垃圾随身带走、场地整洁有序的现象。群众活动“零垃圾”体现了全市上下贯彻“知行合一”理念、积极践行文明行为的良好成效,生动地折射了全国文明城市的成色。
6、阳明传人齐行动,精准帮扶显实效
贵州是王阳明思想重要形成地。近年来,余姚积极贯彻中央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部署,认真做好与贵州兴义、望谟等地区的对口协作帮扶工作,掀起全城行动、全民参与对口协作帮扶的热潮,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协作帮扶举措,切实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形成互帮互助、共建共享的扶贫格局。今年以来,余姚落实望谟县对口帮扶资金5300万元,其中300万元为计划外财政援助资金(州项目调整出来的资金),协助确定帮扶项目19个,计划带动贫困人口6399人;落实兴义市对口协作资金1500万元,协助确定帮扶项目8个,计划带动贫困人口3135人。
7、践行“知行合一”,余姚志愿者活动丰富多彩
近年来,在阳明文化的深入影响下,我市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活动形式日益丰富,各类志愿行动渐成常态,在全社会形成助人为乐、志愿光荣的良好氛围。目前,全市已有注册志愿者364271人。丰富多彩的志愿活动成为践行“知行合一”思想的有效载体,丰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
8、见贤思齐,“好人”成四明大地最美风景
余姚充分发挥道德典型的引领力量,积极整合和凝聚一切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文明创建,共同传播弘扬时代新风,绘就文明创建最大“同心圆”。通过完善“月推好人线索、季评余姚好人、年树道德模范”工作机制,积极挖掘和培树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宁波市级及以上道德模范11人,233人被评为“余姚好人”、74人入选“宁波好人”、24人获评“浙江好人”、10人荣登“中国好人榜”。
9、擦亮“金名片”,王阳明故居接待游客创历史新高
近年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阳明故居经过相关部门的分期修复与科学管理,深受市内外游客热捧。王阳明故居开放至今,已接待国内外游客150万人次,其中今年1至10月已接待游客18万人次,同比再创新高。王阳明故居已成为余姚城市的又一张“金名片”和宣传弘扬阳明文化的一处新高地。
10、传承阳明文化,余姚涌现新时代“工匠”群体
余姚积极推动“知行合一”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落地生根,着力建设一支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工匠团队,为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高水平建设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证。目前,余姚已有全国劳动模范7人、省劳动模范65人、宁波市劳动模范93人;浙江工匠2人、港城工匠5人、宁波“首席工人”47名,成为引领传承阳明文化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