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头条 >> 正文 | |||||
行程万里系家国——回望习近平总书记二〇二四年国内考察足迹 | |||||
发布日期:2024/12/31 14:45:10
|
|||||
新中国成立的第七十五个年头,实施“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中国式现代化正渐次铺展万千气象。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考察调研历时30多天,走过12省区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春耕抽绿的田、川流不息的港、幸福和谐的家、澎湃动能的厂……总书记在行进中思索,擘画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万里山河间的足迹,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毅,有区域一体化的布棋落子,有“民生为大”的初心,有辉光日新的赓续、万众一心的伟力。 “治理这样一个国家很不容易,必须登高望远,同时必须脚踏实地。”脚踏实地走在人民中间。 改革潮涌 “我们应当坚定一种信念,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一定可以成功” 适逢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宏伟改革新蓝图如何起笔落墨? 考察,即调研,我们党的传家宝。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部署改革,是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这一次改革,我们将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 14亿多人的中国式现代化,何其艰巨又何其伟大。伟大变革,为现代化的砥砺汇聚磅礴伟力。循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足迹,可清晰看到“改革味要浓、成色要足”的鲜明指向。 “面对面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请大家畅所欲言。”2024年5月23日,山东济南,一场关于改革的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开门问策。 调研开路,调研破局。2月在天津,思考“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3月在“洞庭粮仓”,思索“让种粮也能够致富”;4月在重庆,着眼“西部和内陆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调研锚定重大改革命题,观一域之变、谋全局之势。 “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同时要敢于创新,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山东之行的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起改革之“法”,第一条是“坚持守正创新”。一个多月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坚持守正创新”明确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六条重大原则之一。 题定纲成,乘势而进。敢于创新,有道不变、志不改的强大定力,有“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的锐气胆魄,也有“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的抓铁有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首次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陕西部署“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广袤秦陇大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有了更具象、更生动的表达。 粮食年产量超过1.4万亿斤,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000万辆,中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上海港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5000万标箱……聚沙成塔的成绩单,是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在中国经济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下取得的,更是在“乱云飞渡仍从容”中收获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步履不停,改革向深处迈进。在地方考察,总书记触景生情:“从中,我们应当坚定一种信念,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一定可以成功。” 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推进、一体改革,这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的重大部署。 一座科学城,承载厚望。2024年10月17日,合肥滨湖科学城。“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飞跃里,是对“你们这里各种要素条件集成优化的必然趋势”的肯定。 一所研究院,大胆探索。2024年11月5日,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同频共振,着眼的是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中的关键问题。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在福建,强调“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在安徽,指出“要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在湖北,要求“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开拓进取”;在海南,进一步明晰“加紧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核心政策落地”……奔涌的创新潮,赋能于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山一程,水一程,弄潮儿向涛头立。 2024年金秋,再到陇中,去看一看“用水大户”农业的近况。在天水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漫山遍野的果树,红彤彤的苹果压弯了枝头。一渠洮河水,“解了燃眉之急”。总书记嘱咐:“要多抓这样造福人民的工程,切实解决老百姓面临的生产生活问题。” “社会治理的重心应该放在基层”。 社区,城市治理的最小单元。改革开放后,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城镇化进程。“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要靠社区把大家拢起来。”重庆九龙坡区民主村社区、宁夏银川市长城花园社区、甘肃兰州安宁区枣林西社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个社区像一个大家庭一样。”“社区党组织是党联系基层群众的神经末梢。社区党组织建好建强了,社区工作就有了主心骨。” 乡村振兴,一篇写在广袤田野上的大文章。3月湖南下稻田,9月甘肃入果林,10月福建看渔获,11月湖北进菜田……着眼的是“新征程上如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观一域谋全局:“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 在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当有学者发言提到“接下来的这轮改革,力争让更多群体有更强的获得感”时,习近平总书记赞许道:“这句话正是点睛之笔,老百姓的获得感是实实在在的。” “我们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其中一条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安民可与为义”。到民族地区、做民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格外强调为民情怀:“要多办一些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多解决一些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 老百姓的事,衣食住行、柴米油盐,件件攸关长远。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一老一小”问题摆在更重的位置上。青海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总书记关切询问孩子们,“冬天都有热水吗?”“眼镜有多少度?”湖北潘家湾镇四邑村养老服务驿站,摸摸被褥薄不薄、问问饭菜是否可口,叮嘱老人们“把身体照顾好,活个大岁数,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时光”! 灾害面前,考验着国家的治理能力,也映射着执政的价值取向。去年洪灾后,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黑龙江的灾区,看补种抢种的进度;北方入冬之际,在北京、河北的灾区,看温暖过冬的保障有没有到位;2024年春节前夕,他惦念着灾区乡亲们能不能过个好年,赴天津考察,来到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 花糕、年馍,窗花、灯笼,处处是年的喜庆。挨家走过去,看得细致、问得亲切:“还有什么需要党和政府关心帮扶的事?” “国泰民安,民安才能国泰”。总书记的这句话,正是今日中国最生动写照。 2024年11月,在湖北四邑村,一张《服务群众事项清单》吸引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过去更多的是要求群众去做事,现在更多的是党员干部给群众办事、做服务,这是一个根本的变化。”这个“根本的变化”,镜鉴干部作风之变,事关民生福祉。 “抓任何工作,给群众办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 “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树牢正确政绩观,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 “人民”二字,重千钧。 文脉赓续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文化不断流、再传承,于当代中国意味着什么? 寻历史文脉,探精神长河,“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地理概念吧?”习近平总书记询问。 “确是指地理方位。‘中’如旌旗,意指中心、中央。‘国’是会意字,城池壕沟、执戈守护。” 这段对话,在2024年9月10日,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伫立于镇院之宝何尊前,端详铭文“宅兹中国”,习近平总书记久久凝思。自古以来凝聚起亿万国人的“中国”,历经数千年绵延赓续,成为革故鼎新的文明印记。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 “我最关心的就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这些正是我们弦歌不辍的根,是文化自信的源。 漫步天津古文化街,感慨“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走进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在红色文化的滋养中领悟如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培养一批批栋梁之材”;置身湖南常德河街,指出“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共同构成璀璨的中华文明,也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深入甘肃天水伏羲庙、麦积山石窟,感叹“看了这些文明之光、艺术之光,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在湖北云梦县参观出土秦汉简牍展,思索“中华文明里能看到历史的深厚积淀”…… 回望,望向历史深处,望向传世瑰宝,更深刻洞察“第二个结合”,更深刻感悟“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要更好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学习”“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激励人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惟我国家,亘古亘今。灿若星辰的文明瑰宝,讲述着辉煌的过去,丰厚着日新月异的现在,也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铺展通向未来的道路。 安徽桐城六尺巷,因清代大学士张英与邻居吴家互相退让三尺地基而成。中国特色的基层治理,从这里收获启迪。“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走出一条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的基层治理之路。“谦让,谦虚,和为贵,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已经融入到中国人的基因中,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自觉传承这种精神。”总书记汲古言今。“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激荡新的力量。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天津,平津战役纪念馆,倾听历史的回响。一抔热土一抔魂,为有牺牲多壮志。重温75年前惊心动魄的这一战略决战,总书记赞叹“军队打的就是士气!”“我们对这些历史都很早就了解,但还要学而时习之,反复琢磨、吸取营养,从中去提炼、去升华我们的领悟。” 福建东山县,谷文昌纪念馆,勾勒了和平年代的英雄画像。“先祭谷公,后拜祖宗”,这是老百姓发自内心的敬仰。就像总书记有感而发的一席话:“他是千千万万中国共产党优秀领导干部的一位代表。我们学习他的事迹,不仅要高山仰止,还要见贤思齐,像他那样做人、为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只有走这条路,才是人间正道。” 他们的精神凝聚、价值沉淀,历经岁月洗礼愈发灼灼生辉。他们传承了千百年来炽热深沉的家国心、民族魂,承载着5000多年没有断流的中华文明,又将他们通过奋斗书写的新的精神,留驻在一代代繁衍生息的土地上,共同筑起我们富饶的精神家园。 这是文脉的赓续,这是精神的力量。 关山万千重。“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常以登山喻征程。他在新中国75周年华诞之际提到一副对联,“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会心不远,要登绝顶莫辞劳”。14亿多人的现代化,何其伟大又何其艰巨。脚下每一步的攀登,都是英雄意气的聚力,都有万众一心的伟力。 5000多年文脉华章,100多年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波澜壮阔……中华大地“郁郁乎文哉”的浩荡气象,融汇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漫漫征途,奔涌着“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着民族复兴澎湃而去。 人民日报记者 杜尚泽 李建广 戴林峰 |
|||||
本信息共浏览:6 次 [ 打印文本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