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俞丽丹
1985年,仲夏时节,马渚镇开元村农户朱建章开着手扶拖拉机来回翻耕田块,汗水浸透了衣衫。“一亩地翻耕、平整,再手工插秧,要忙活好多天,人是最主要的劳动力。”40年后的朱建章回忆说,那时的耕作状态,恰如古诗所描绘的一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而如今,同一片田里,无人拖拉机、无人插秧机在北斗导航仪的指引下精准进行翻耕、插秧作业。朱建章的儿子朱涛只需通过手机APP软件,就能实时查看耕种数据、管理作业流程。
“机器换人”,让农机成为了“田管家”;数字赋能,给技术插上了“云翅膀”。余姚农业机械化40年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从传统到现代的蜕变史。农民们不再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逐渐习惯了“用手机种田”“穿皮鞋下地”。从“人工插种”到“无人作业”,从“靠天吃饭”到“数据种田”,余姚农业机械化走过了怎样的40年?
1985年,余姚农业机械总动力约15.8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931台;2000年,农业机械总动力31.5万千瓦,拖拉机1392台,水稻机耕率从63%提升至95%。进入21世纪,余姚的农业机械化进程加速推进,2024年底,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6.5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90.5%。
有着40多年种粮经验的马渚镇农户吕庆德见证了我市农业机械推广与普及的全过程。“1985年的时候还是手扶拖拉机耕作,插秧、收割、脱粒都要人工完成,工作效率很低。老一辈的农民都记得,每当到了‘双夏’时节,是一年中最忙碌最辛苦的时候。”吕庆德回忆道,“1998年,我买了一台中型拖拉机和一台收割机,作业效率大大提高,承包的农田面积也逐渐扩大。后来,我又买了烘干机等设备,并于2009年成立了马渚庆德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
步入21世纪,我市水稻生产已经实现了部分机械化。为加快推进全程机械化,市政府一方面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补助,鼓励农民购置新型水稻种植机械,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农机操作技能。越来越高的机械化率有效降低了劳动强度,也提高了农户的收入水平。2009年,余姚成功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2017年,荣获“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称号,成为宁波市唯一授牌区(县、市);2019年,成为全国首批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县、市);2021年,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第一批“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典型案例;2023年,获“浙江省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称号……这一串串的荣誉,见证了余姚农业机械化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坚实步伐。
近年来,我市紧扣创建“双强”先行县这一主题,全力推进农业“双强”行动,出台了《余姚市创建浙江省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实施方案》等系列惠民政策,积极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迈进。在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加持下,余姚新建省级农事服务中心4家,每年新增先进农业机械1000余台,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从2021年的93%提高到2024年的95%,高效植保机械化率达96%;水稻机械化烘干率达99%,秸秆处理机械化率达98%。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推进农业装备技术智能化、数字化,大力推广农用无人机和自动导航驾驶辅助设备。
近日,在兰江街道凤亭村,“新农人”徐增蔚正在操控植保无人机进行早稻田块的飞防作业。伴随着螺旋机翼“嗡嗡嗡”的转动声响起,一架满载农药的植保无人机平稳升空,细密的雾滴随之飘落在绿油油的叶片上。“以前人工打农药,一个人一天只能打10多亩,现在一架无人机一天可以打400多亩。除了大大提高效率外,无人机作业还有喷洒雾化均匀、防护效果好等优势。”说起现代农业的发展,徐增蔚有着深切感受。最近,余姚正着手打造“全民飞手”无人机数字化管理应用场景,鼓励农机服务组织建设智慧农场、无人农场,推进粮食生产由机械化向智能化迈进。
如今的四明大地,机械化作业已成为常态,越来越多技术先进、操作简便的农业机械不断涌现,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按下了“快进键”。平原地区的广袤田野里,大型拖拉机、直播机、插秧机、移栽机、联合收割机、毛豆收获机、烘干机、无人植保飞机等各类农机唱起了“主角”;在山区乡镇,轨道运输机、竹笋烘干机等现代化设备也纷纷出现,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率,让笋干、番薯粉丝等土特产成了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疙瘩”。
40年前,一个农民管5亩地;现在,一个农民能管100亩地,劳动效率提高了20倍。在农业机械化的助力下,余姚的农业已经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前世”,迎来了向科技要效益、向机械化要效率的“今生”。智慧农业的浪潮席卷而来,农业新质生产力正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余姚的农业现代化之路越走越宽广。 |